冬季,是阳气潜藏、阴气极盛、万物敛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草木枯黄,叶落花谢,虫兽藏匿。冬季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保养阳气,使精气内聚,滋养五脏。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1、避寒防病。冬季是“闭藏”的季节,应避寒保暖,养护阳气。《黄帝内经》记载:冬季养生应做到“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好(尤其对于老人而言)。穿衣要注意保暖,以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尤其要注意双脚的保暖。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而慢,故脚的温度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能够影响人体内脏功能,可引起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还要注意暖背,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督脉为一身之阳经,太阳经在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入侵肌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背暖尤为重要。如冬日晒太阳,应多晒背部;或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保养阳气大有好处。
2、御寒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运动可以御寒,可以防病,可以强身。对于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进行秋冻,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抗寒能力。深秋就应该开始锻炼,风雨无阻,持之以恒。冬季室外活动,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于健康。另外,冬季还应定时开窗换气。睡觉时不要蒙头,这样易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3、冬季进补。冬季万物敛藏。从中医来讲,冬季适当的进补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古代就有“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令进补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养精蓄锐。但也要根据不同体质来选择补品,缺什么补什么,不缺就不补。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非虚证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如《黄帝内经》就曾指出:“邪气之内……不可补之。”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不同,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起到补益身体的目的。如果不分虚实,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通常气虚的人可表现为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舌体胖有齿痕。脾气虚兼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肾气虚兼见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等;肺气虚兼见咳嗽气喘;心气虚兼见心悸心慌。对于气虚的人可以适量服一些人参、黄芪、大枣等。阳虚证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怕冷的表现,如肾阳虚可表现为腰膝冷痛、阳痿早泄等;脾阳虚可表现为腹部冷痛、大便完谷不化等;心阳虚可见心悸胸痛等,阳虚的人可用红人参煲汤、鹿茸泡酒。血虚的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睡眠不好,可适量吃些阿胶枣、花生、龙眼肉、首乌等,或用当归煲汤。阴虚的人可见五心烦热,目涩咽干,夜间加重,适当吃些枸杞子、银耳、百合等,用以养阴清热,应忌食辛辣食品。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谈阴阳气血也许有点不好理解,如果自己感到身体不适,又不能判断需要补什么时,应该到医院请中医或营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