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大便的次数和性质常反映着胃肠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在讲解病理情况之前,首先应了解正常大便的情况,才能与异常鉴别,以便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正常大便因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而有所不同: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金黄色均匀软膏样,或有米粒样小颗粒,偶带微绿色而稍稀,呈酸性反应,有酸味但不臭。
通常每日排便约2~4次。如平时每日仅有一次大便,忽然增至5~6次,则须考虑为病态;如果平时经常4~5次,甚至7~8次,但小儿一般情况好,体重照常增加,还不能就认为是病态,一般在加辅食后,或过周岁,大便次数即减少。
牛乳喂养时大便质较硬,呈中性或碱性反应,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这由于胆红素进一步还原而变为无色的粪胆素元所致。因牛奶中含蛋白质较多,故有蛋白分解后的臭味,并易见酪蛋白凝块,大便次数通常为1~2次。
混合喂养,例如母乳不足,加淀粉类食物后,大便量增多,呈轻度暗褐色,臭气增加。如加蔬菜、水果等辅食较多时,则大便与成人近似;加绿叶菜的,早期可见少量绿色菜叶随大便排出,过数日待胃肠适应后,绿色逐渐减少,不要误认为是消化不良而停止加辅食。
肉眼观察大便,能帮助了解消化道的情况。如有臭味,表明对蛋白质消化不良;大便多泡沫,说明糖发酵旺盛,若呈油脂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中有奶瓣(乳凝块),是由于未消化吸收的脂肪与钙或镁化合而成的皂块,如量多,则表示异常;大便颜色突然变绿,尤其当牛奶喂养时,说明肠道有炎症或蠕动过快,胆绿素没有经过还原作用,不能变为胆红素,所以呈绿色大便排出,常常同时大便的水分增多,这是一种婴儿腹泻的表现。其他若有胆道梗阻,则大便呈灰白色,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呈黑色,下消化道出血大便带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