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当前位置: | 方剂偏方 | 理论

血液凝固是怎样发生的?

发表时间:2021-09-18 22:56 | 来源:古中药养生网 | 手机版

血液凝固是怎样发生的?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呈流体状态。在某些条件下,血液可变成胶冻状的血凝块,这种现象叫做血液凝固(简称血凝)。血凝是人体的一种重要止血机能。

表面上看,血液凝固好象“酒水点豆腐”一样,液体状态的豆浆,加一点酒水后,就变成胶冻状的豆腐。实质上,血凝过程是在好些物质(凝血因子)参加下,由酶促进的,一系列化学链锁反应。最后,使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细称相互交织成网,把所有的血细胞都网罗在内,于是流体状态的血液就形成股冻状的血凝块。

血凝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形成凝血酶元激活物;进而,凝血酶元激活物在的参加下,使血浆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元转变成凝血酶,最后,凝血酶也在钙的参加下,催化血浆中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元变为细繇状的纤维蛋白。

血凝的第一个阶段比较复杂,组织损伤后的凝血和单纯的血管内凝血,也只是表现在凝血酶元激活物的形成方面有区别。组织损伤后,首先由于受损的组织释放一种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它与某些血浆凝血因子和钙离子一起,形成凝血酶元激活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脉管炎等病理情况下,血液也能在血管丙发生凝固(即血栓形成),这是由于血浆中的一种没有活性的凝血因子一—接触因子,接触到受侵犯的血管内膜的粗糙面而被激活,于是,在血小板所释放的凝血因子和鳄的参加下,与某些血浆凝血因子一起也形成凝血酶元激活物。由于组织损伤后的出血必然伴有血管损伤,所以,血液流出体外的凝血过程,也就必然有血管内的凝血作用参加。

从血液流出体外起,到出现细称状的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叫“凝血时间”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2~8分钟(玻片法)。某些疾病使凝血因子缺乏,会延长凝血时间。如血浆中的凝血酶元和纤维蛋白元等是由肝脏产生的,故严重的肝功能障碍使这些因子减少,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现象。凝血酶元在肝脏合成时,需要有维生素K参加,故维生素K缺乏的病人,凝血时间延长。血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所需要的一种凝血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可表现为伤口渗血不止及皮下、关节、肌肉等处自发出血。

养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