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医学认为,饮食入于胃,由脾胃化生精微,营养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脾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脾胃是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重要脏器,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人的养生保健既要调理饮食又要顾护脾胃。如果饮食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甚至减损寿命,因此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从食物营养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学食疗的重要内容。
早在2000多年前问世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总结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认为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对人体的精气有补益作用,可以保证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营养素。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才能充分地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使脾胃行使正常的消化功能,保证人体健康和长寿。几千年来,这个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种膳食结构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已逐步得到世界的公认,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
“五谷为养”,谷是指五谷,作为人体赖以生存的主食,即以粮食为供养人体的主要来源。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癌症……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要低得多。
“五畜为益”,益者,补益,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应以动物性肉食作为人体供养的必要补充。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能供给人体优质的蛋白质,丰富的脂肪和热能,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且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必须溶于脂质内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一些蛋白质和无机盐也必须与脂类物质结合才能发挥它的生物活性,动物性肉食有些功能不是植物性食品所能取代的。中医认为,动物性食物属“血肉有情之品”,有益于增进人体的营养。每天应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尤其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重体力劳动者、营养缺乏、体衰病人,动物性食品有利于他们的发育、生长、营养消耗的补充,疾病的恢复和好的转归。而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患者,则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告诉我们蔬菜果品对五脏精气有充养、辅助作用,具有补充、协助、完善膳食营养的功能。果蔬含有人体必须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我国膳食的传统一贯主张要多进食果蔬,甚至在粮食匮乏的岁月,还“挖野菜,瓜果代”,以此作为主食。这种观点和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