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正是生长发育时期,代谢率较高,所以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相对地较成人为多。但婴儿的消化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机能低弱,这就出现了较大的矛盾。掌握小儿的消化生理特点,大力宣传小儿时期的卫生知识,对预防和处理小儿疾病有重要意义。
1、口腔消化:小儿饮食需要量相对较多,进食次数较多,口腔的机能活动繁重,再加上口腔黏膜脆弱,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及龋齿等病,所以应注意口腔卫生,多漱口,少吃零食。婴儿3~4个月以后唾液分泌逐渐增多,5~6个月出牙时,由于对三叉神经的刺激,引起唾液大量分泌,但小儿这时还没有吞咽大量唾液的习惯,唾液往往流到口腔外面来,形成所谓“生理性流涎”,这种现象大多数不是病态,可随年龄长大而消失。
2.胃内消化:婴儿的胃酸和酶的分泌量都较少,消化力弱。在胃液酸度低的情况下,胃液中较多的凝乳酶能促使乳汁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以利胃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婴儿胃液还含有一种组织蛋白酶,能分解乳汁中的蛋白;此外,也含有较多的乳糖酶,加上母乳中含有的脂肪酶等作用,故能完成对乳汁的消化分解作用。婴儿时期,胃的贲门肌肉很松弛,而幽门的肌肉很紧张,吃东西后如果振动胃部稍多或胃内有空气使它胀大,食物容易从贲门返流而出,引起“溢乳”,因此,喂奶后要抱起轻轻地拍拍婴儿的背下部,让胃内空气排出,再放到床上,就不容易溢乳。大孩子胃的构造虽和成人相近,可是在有病的时候,消化能力减弱,食物容易停留在胃里,稍有刺激,也容易发生呕吐。
3、肠的消化和吸收:小儿的肠管相对地较成人长而薄,分泌面和吸收面都较大,新生儿和乳幼儿能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物。新生儿和小婴儿肠管内平时含有大量气体,故常表现为膨胀状态,稍大的孩子及成人仅胃和结肠含有较多的气体,小肠含气很少。新生儿小肠不充气常为病态,而大孩子小肠胀气多为病态。新生儿腹壁薄,看到肠型不是病态。新生儿和小婴儿肠管高度膨胀后,肠壁变得更薄,肠内毒素得以渗出到腹膜腔内引起或加重中毒。小儿也因肠壁通透性较高,消化得不良产物和肠内毒素较易吸收入血,故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婴儿时期,乳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气候及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压制,常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