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生
当前位置: | 生活养生 | 日常养生

什么是“科普病”?

发表时间:2022-01-30 22:19 | 来源:古中药养生网 | 手机版

什么是“科普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因阅读了医学科普文章之后,出现心理反常,疑神疑鬼,食卧不安。不仅影响工作,日久还会危害健康。这便是所谓的“科普病”这类病人常常是十分焦虑地来到心理咨询室,随身带有某些医学科普杂志,并告诉我们,他患的正是杂志上所说的那种“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对号入座”之后,整天惶恐不安,又苦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指导,心情异常痛苦,甚至想要自杀。众所周知,医学知识应当通过科普文章予以普及,以利于增长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常识。可是,由于人们对铅印的书刊,特别是对名人、专家所写的文章会产生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心理,因而就很容易把自己与文章上的症状对起号来,于是产生种种疑虑。有时只有三分之一对号,读者便自以为得了某种“不治之症”。对这一类病人如果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服,往往难以奏效,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加重他的疑病观念。

其实,阅读医学科普文章的人很多。显然,绝大多数读者不会发生“科普病”,而只有一部分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易受暗示的人才易发病。这些人情感和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或自我体验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易受暗示的性格特征,恰恰是罹患“病”的病前个性。而且,易受暗示者更容易进入浅催眠状态,“气功病”与“科普病”患者,都有相同之处,还在于他们的性格特征均具有易受暗示性。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重视下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医学科普作家(广而言之包括一切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要实事求是,不可过于渲染,以免造成不良的暗示,二是易受暗示者应当注意纠正自己的不良性格,凡事不可感情用事,疑虑重重,要学会一种豁达的态度,保持乐观的情绪,并可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健康地迈向生活。

养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