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火炭星,火炭藤,火炭须,赤地利,白饭草。
【来源】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火炭母为多年生草本;茎近直立或蜿蜒状,无毛或近无毛,下部节上常有不定根。叶互生,薄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截平而短尖状下延,边近全缘或有微齿,两面无毛,上面常有紫蓝色斑块;叶柄长1~1.5厘米,基部两侧常有耳;托叶膜质,鞘状,顶部斜截,极易破碎,无毛。秋季开花,多朵密聚成头状总状花序,此等花序复作二歧聚伞状排列,腋生,主轴和分枝均被腺毛;苞片膜质,无毛;花被粉红色,5深裂;雄蕊8枚,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初为三角状,成熟时球形,全部包藏于多汁、透明、白色或蓝色的宿存花被内。
生于水沟边或湿地上。分布于广东省各地及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
【药材】
产地:广东省各地有产。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拔取全草,抖去泥沙,晒干。
性状:全草呈藤茎状伸延,长40~150厘米。茎呈扁圆柱形,直径3~6毫米,棕色至紫棕色,略具纵沟,嫩枝紫红色;节处常有不定根,节间颇长,节部膨大,紫色;老茎质坚实,嫩枝断面中空有髓,黄白色而疏松。叶互生,多皱缩,具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5~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浑圆或近心形,全缘或具细圆齿,两面无毛,枯黄色或黄绿色;主脉两侧隐约可见;有紫黑色“V”形斑块;托叶鞘状,抱茎,浅黄棕色,常破碎而不完整。气微,味酸微涩。
质量要求:以叶多、色黄绿者为佳。
包装贮藏:捆压成把,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处。
【药理】
抑菌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本品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和家兔回肠有收缩作用。
【炮制】拣除杂质,整理洁净,切段,筛去泥屑。
【医疗用途】
性味:酸、甘,寒。
归经:归肝、脾经。
火炭母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疽、咽喉肿痛;近有用于白喉,支气管炎,角膜云翳及角膜白斑,霉菌性阴道炎,子宫颈癌。外用治皮肤湿热疮毒。
用法与用量:15~30克(鲜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火炭母的变种粗毛火炭母外形似正种,主要区别在于全株均被黄色短毛。性味、功用与火炭母相同,两者同等药用。本变种在广东省亦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