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符合急性无黄疸性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17.1umo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本病一般为急性起病,大多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便溏等消化道症状,体检有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区叩击痛或压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和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特异性标准物阳性。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甲型肝炎多为湿热内蕴,乙型肝炎则为邪毒内伏,二者均可发黄,以阳黄居多,少数为阴黄。其病机可概括为湿热疫毒由气及血,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致使血脉受病,肝络瘀阻发为“胁痛”,胆汁内蕴,溢为“黄疽”。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性属实。
[辨病处方]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之邪,祛湿清热是本病的主要治则。但在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灵活应用。或以祛湿为主,或以清热为主,并可兼疏肝、和胃、健脾、补肾等治法,后期也可兼用活血化瘀等治法。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2.茵陈虎蛇汤(湖北中医杂志,1994,5)
组成:茵陈45g、虎杖20g、大黄20g、茯苓20g、赤芍l5g、车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苍术10g、麦芽30g、生山楂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30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祛瘀退黄。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加减:呕吐重,加半夏、佩兰;脘胀,加莱服子、厚朴;胁痛,加元胡、柴胡;皮肤瘙痒,加防风、地肤子。
疗效:本方治疗300例,结果治愈282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8.7%。平均治愈时间为21.5~7.4天,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7和14天。
3.茵栀温胆汤(四川中医,1986,3)
组成:茵陈30g、山栀9g、茯苓12g、半夏9g、陈皮6g、枳实12g、竹茹12g、板蓝根20g、丹参2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用:清热利湿,化痰和中。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加减:热毒重,加金银花、连翘、生大黄;湿重,加藿香、佩兰、白蔻;黄疸消退,肝功能复常,去竹茹、山栀,茵陈减量,选加沙参党参、白芍、柴胡、枸杞子等。
疗效:本方治疗17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1例,无效1例,肝功能恢复平均为30天。
[辨病食疗]
1.小麦汤(《沈氏尊书》)
组成:小麦50g、竹叶20g、生石膏50g。
用法:将小麦淘洗干净,竹叶切碎,先用水1200ml煮生石膏半个小时,再加入小麦、竹叶共煮,至水剩700ml时去渣取汤,频频饮服。功用:清热退黄,健脾利湿。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宜忌:小麦宜选用表皮完整而未开裂者;服药汤期间须忌食辛热香燥油腻等刺激食品;忌酒。
2.茵陈蚬肉汤(民间验方)
组成:茵陈30g、蚬肉(蚬肉可不吃)100~150g。
用法:上二味加水煎汤饮用。功用: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3.瓜皮茅根汤(《常见病饮食疗法》)
组成:西瓜皮、赤小豆、白茅根各50g。
用法:上三味加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6~7天。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