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以肝内瘀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特殊的临床类型,过去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或胆管型肝炎。可发生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坏死再生和纤维化,致使毛细胆管和小胆管的结构和排列紊乱。另外,肝脏的再生结节和纤维化也可压迫和阻塞胆管,从而影响胆汁流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黄疸往往加深,且持续时间长,可伴有全身皮肤瘙痒,大便颜色浅或灰白,而消化道症状及乏力症状等表现往往较轻。
本病属于中医的“瘀黄"、“黄疸"的范畴。如《医学纲目》说“黄疸日久,变为黑疸"。本病的发病原因基本与急性肝炎和和慢性肝炎相同,也是由湿热或湿热疫毒引起,只是其毒热较深较重,弥漫周身,淤滞血分;由于邪滞血分,引起邪热相结,进而瘀血阻络,所以黄疸色深而暗。此外,病机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湿邪为患。
[辨病处方]
本病患者的黄疸多为1月以上,本病在辨病时不可仅据黄疸鲜明或晦暗而判定阴黄或阳黄,因本病多瘀血阻络,痰浊凝滞,为时日久色质多呈现晦暗;因而判定阴黄尚需参照是否出现其他阴症证候,如口不渴、舌质淡纳呆、神疲乏力、脉虚无力、小便自利是血瘀黄疸的特点之一。有些病人面部尤其是眼睑或身体其部位的皮肤出现黄色斑块,属痰浊凝滞之证。
1.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4.5~6g、淡竹茹9g、仙半夏4.5g、赤茯苓9g、青子芩4.5~9g、生枳壳4.5g、陈广皮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瘀胆型肝炎。
2.二丹赤芍茵连汤(江苏中医,1998,9)
组成:丹皮15g、丹参l5g、赤芍30~60g、茵陈30g、黄连3g、大黄10g(后下)、生山楂30g、生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昏迷者鼻饲给药。
功用:清热活血,祛湿化瘀。主治急性瘀胆性肝炎。
加减:皮肤瘙痒,加防风、白鲜皮;腹胀,加莱服子;便秘,加生芒硝(冲)。
疗效:本方治疗36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86.1%。
3.金钱青黛汤(新中医,1994,4)
组成:金钱草50g、青黛8g、虎杖15g、茵陈30g、黄连3g.大黄10g(后下)、生山楂3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瘀胆型肝炎。
加减:腹胀加枳实、麦芽、焦山楂;恶寒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黄连;呕吐,加砂仁、苏叶、鸡内金。
疗效:本方治疗48例,结果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31例;好转(症状部分消失,肝功能好转,胆红素在25毫摩尔以下)12例;无效(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明显变化)5例。
[辩病食疗]
1.方一(《肝胆病中西医诊疗学》)
组成:鲜豆腐100g、活泥鳅250g、玉米须(布包)30g。
用法:将泥鳅放盆中养1~2天后,取出与玉米须豆腐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待熟烂后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功用:适用于黄痘湿重于热者。
2.方二(《肝胆病中西医诊疗学》)组成:柳树叶6g、荸荠500g。
用法:共煮汤待茶饮并食荸荠。每天1剂,连服数剂。
功用:适用于黄疽热重于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