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原植物:鸭跖草为葡匐一年生草本。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叶鞘膜质,白色。佛焰苞有柄,心状卵形,边缘对合折叠,基部不相连,被毛;花蓝色,具长爪,萼片,薄膜质;花瓣3,分离。蒴果2室;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鸭跖草生于路旁,田埂,山坡阴湿处。分布于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晒干。
性味功能:味甘、淡,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能。
主治用法:鸭跖草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肾炎水肿,痈肿疗毒及毒蛇咬伤。用量15~30g,鲜品60~90g;外用适量。
应用:1.流感:鸭跖草30g,紫苏、马兰根、竹叶、麦冬各9g,豆豉15g,水煎服。
2.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鸭跖草、蒲公英、桑叶各30g,水煎服。
3.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鲜鸭跖草30g,水煎服;或捣烂,取汁,含咽。
4.四肢水肿:鸭跖草15g,赤小豆6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