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别名:地苦胆、苦地胆、草鞋根。
原植物:地胆草为多年直立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短,着生多数须状根。茎粗壮,二歧分枝,被白色粗硬毛。叶多基生,匙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边缘稍具钝锯齿。
头状花序着生长梗上,4~8呈疏单枝聚伞排列,花冠淡紫色。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冠毛1层,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地胆草生于丘陵、坡地、路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功能: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能。
主治用法:地胆草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用量15~30g。孕妇慎服。
应用:1.流行性乙型脑炎:地胆草、三叉苦、积雪草各500g,钩藤、车前子各150g,地龙90g。加水煎1.5小时,过滤,浓缩成3000ml。每次服30ml,每日3次;小儿酌减。
2.眼结膜炎:地胆草、小叶榕树叶各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