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因糜烂表面状似鹅口而得名。又可称为“口糜”或“雪口”。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感染性口炎,如疱疹性口炎、球菌性口炎、坏死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以及药物过敏性口炎、变态反应性口炎等。多见于小儿及年老、体弱、久病之人。鹅口疮应与白喉相鉴别:鹅口疮白膜洁白,松浮而易剥离,多附着于口腔前部,并有特殊甜味及口臭;白喉为咽喉部白膜附着,坚韧致密而不易剥离,强力剥离可导致出血,为急性传染病。
鹅口疮属中医学“口疮”、“口疳”、“口疡”范畴。中医学认为鹅口疮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热蕴积,循经上蒸而发病;或因情志失调,久郁化火,劳倦内伤,阴虚火旺,熏灼口腔而为病。
鹅口疮是什么症状和表现:
1、脾胃郁热
主症:附膜如雪,口糜溃疡,松浮易剥,口气腥臭。舌苔脉象: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兼症:①消谷善饥,口苦咽干;②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2、阴虚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