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均收载。《晶珠本草》记载:藏语中称“才日玛”,梵语中称“堪扎嘎日”。《药物大全》记载:味甘苦,微辛。果味甘酸,化味相同。治风热病,培根病,浮肿,治肺病特效,亦治时疫成熟期。果实熬膏治热病初起,恶寒发热。单味药煎汤也有上述功效。《甘露之环》记载:根味苦,茎叶微甘,苦,皮辛,果实甜如蜜,叶苦,涩。治赤巴病;根,茎、皮、果治风热病;与荜茇相佐,治肺热。《图鉴》记载:生于阴坡山林,树如蔷薇幼苗,花白黄色,有光泽,果实红色,聚生在一个膨大的花托上,叶茎被刺毛,茎中空,味甘,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腺悬钩子RubusphoenicolasiusMaxim.的全草,以茎枝入药。
落叶灌木。根茎直立,木质。茎初直立,后蔓生,分枝或不分枝,高40~60cm﹐直径2~4cm,黄绿色至绿褐色,具纵沟槽,被黄棕色长短不等的小硬刺和黑色腺头的小腺毛及短柔毛。老茎栓皮薄而透明,成层状纵向崩裂。叶互生,三出复叶,少有5出,最上部首为单叶,厚纸质,连叶柄长5~12cm;小叶片卵圆形、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钝圆或微斜,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上面绿色至绿褐色,光滑或疏被短柔毛或小刺,背面密被灰白色交织短茸毛,并沿叶脉具刚毛状腺毛;顶生小叶片,有时浅三裂,大于侧生小时片,长3~6cm,宽1.5~4cm,柄长0.5~2cm_;侧生小叶近无柄;叶柄长3~5cm,与叶轴均被稀疏小刺、腺毛和柔毛;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1.5cm,具腺毛和小刺,着生于距叶柄基部约1cm处,基部与叶柄合生。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有花8~10朵,直径1~1.5cm;花梗长1.5~4cm,具刺和腺毛;﹔萼片卵状狭披针形,长1~1.5em,先端尾尖,全缘,外面密生小刺和腺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花瓣粉红色,狭倒卵状至匙状,短于萼片;雄蕊短于花瓣。聚合果近球形,直径1~1,2cm,红色,无毛,味酸。花果期6~8月。
【地理分布】生于海拔2500~3000m的山坡,路旁或林缘。产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分布于河南,陕西,湖北等省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或于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去其杂质,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鉴别ⅳ本品为干燥茎枝。长15~40cm,直径2~4mm。老茎圆柱形,外被薄而透明的黄棕色至灰褐色的表皮,疏被小点状皮孔及皮刺、腺毛和柔毛,多呈纵向破裂状剥落,剥落处光滑,红棕色至紫棕色;幼枝皮粗糙,黄绿色至绿褐色,具纵槽纹,密被刺、腺毛和短柔毛,皮刺长短不等,黄棕色,腺毛短于皮刺,具明显黑色小腺头。质硬,断面不平整,中心为白绿色至棕黄色的髓部。气微,味淡。
【功效与作用】甘,涩,平。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龙病、肺病,时行感冒及热病初起,恶寒发烧,头及周身疼痛。
【用法用量】常配方用。
【配方】方一:多腺悬钩子200g,勒哲125g,藏木香,河子、毛诃子,余甘子各100g,尕架35g。共研粗粉;气微香,味微涩苦。能解表散寒。用于时行感冒,热病初起,恶寒发热,头及关节疼痛。一次3g,一日2~3次,煎服。
方二:多腺悬钩子、甘草各75g,诃子65g,石灰华,余甘子,勒哲、肉果草各50g,毛诃子、生草乌各40g,白花龙胆、藏艾菊各37g,蒂达,洪连,哇夏嘎,榜嘎,藏木香,葡萄干、沙棘膏各35g,力嘎都30g,尕架、白胡椒、无茎芽各25g﹐牛黄1.58。共研细粉,水泛丸,每丸重0.5g。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主治肺病。一次2~3丸,一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