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蝶形花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原植物:别名:野槐、山槐、地参草本或亚灌木。根圆柱形,黄色,味苦。茎具纵棱,幼时疏被柔毛,后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被细毛;托叶披针状线形,小叶6~12对,线状披针形或窄卵形,互生或近对生,纸质,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淡黄白色。荚果圆柱形,种子间稍缢缩,呈不明显串珠状,先端有长喙。种子1~5粒,近球形,棕黄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平原。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功能:味苦,性寒。有清热利尿,燥湿,杀虫的功能。主治用法用于血痢,便血,黄疸,浮肿,小便不利,肠炎;外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滴虫性阴道炎。用量3~1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应用:
1.热毒痢疾:苦参30g、木香、生甘草各3g,水煎服。
2.黄疸,尿赤:苦参龙胆草各3g,生栀子9g,水煎服。
3.外阴瘙痒、急性湿疹:苦参50g,水煎熏洗。
4.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苦参9g,水煎服。
5.荨麻疹:苦参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