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10克,山栀子10克,石膏20克,甘草3克,防风10克。
【用法】上药共同放入砂锅中,加蜜适量,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分早晚2服用。
【功用】泻脾胃伏热。
【泻黄散适用的症状】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小儿脾热弄舌等。
【方解】本方为脾有伏热所致之证而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脾有伏热熏蒸于上,故口疮口臭,火热内扰则烦,脾热律伤。其外不荣则口燥唇干;脾与胃相表里,脾热则胃亦热,胃火熏灼,秽气上冲则口出臭气;火能消谷,胃火盛则消谷善饥。舌为心之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心脾有热,则吐弄舌体,舌红脉数,皆脾热所致。治宜清泻脾胃伏火。方中用石膏,清泻阳明胃火,山栀子泻二焦之火而使热从小便出,共为主药;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上下分消,因势而利导之;藿香芳香悦脾,理气和中,振复脾胃之气机,并助防风以疏散脾中伏火,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使泻脾而无伤脾之虑。方名“泻黄散”乃取脾土色黄,而本方有泻脾中伏火之意。
【泻黄散临床应用】1.剥脱性唇炎用于脾胃积热证,表现为双唇部分皮肤干燥,皲裂,以下唇部为重,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略腻,脉滑数。
2.口腔溃疡用于脾胃伏热证,表现为口腔黏膜有散在或聚集性溃疡,少者2~3处,多者7~8处,小者如针尖、米粒,大者如黄豆,并波及舌面、颊黏膜、咽峡部,伴有发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数。
3.过敏性紫癜用于脾胃伏热证,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粉刺用于脾胃伏热,上薰于面部,表现为粉刺,伴有口疮、口臭、口干,大便干结或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