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用方奥妙】本案为水寒之邪侵袭胃肠而成。故用甘草、甘遂,相反相激,祛除大肠水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恢复水液代谢,半夏燥湿行气开结,白蜜缓和药性,白芍益阴缓急止痛而收良效。组成】甘遂3枚(1~3g),半夏12枚(9g)。芍药5枚(6g),炙甘草1枚(3g),蜜9g。
【功效与作用】逐饮散结。
【主治】留饮。
【用法】水煎服。先煮草药,去药渣,入蜜再煮。
【用方指征】心下痞满,欲自下利,下利后觉舒。舌苔白滑,脉弦紧。
【传统方义】甘遂峻下逐水;半夏消痰除饮,降逆散痞;芍药、甘草、蜜安中,且缓甘遂泻下之性。
【现代新识】①传统观点认为甘草与甘遂相反,但也有认为两者为相反相成者。民国名医陆渊雷说:“甘草甘遂,相反相成”。今人有用其治疗久泻,急痧及瘀血发狂,使多年顽疾,常1剂收效,疗效稳定可靠,是“有故无须”明证。其奥妙在于不用甘草则不效,与甘遂相激为用,相反相成;另用蜜至关重要。以防止不良后果。今入也有用甘遂甘草外用治疗小便不通者,疗效满意,此经方应用为突破传统用药观点1例。
②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作散剂服。甘遂务用醋制。
【用方奥妙】本案为水寒之邪侵袭胃肠而成。故用甘草、甘遂,相反相激,祛除大肠水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恢复水液代谢,半夏燥湿行气开结,白蜜缓和药性,白芍益阴缓急止痛而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