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粗糠柴为大戟科植物粗糠柴的果实表面粉状毛茸和根入药。
原植物:常绿小乔木。小枝被棕褐色星状柔毛。单叶互生,近革质,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短星状毛及红色腺点,近叶柄处有2腺体。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枝上部叶腋内,花序梗密被星状柔毛及腺点;雄花黄白色,无花瓣;雌花萼管状,4~5裂齿;子房外被红色颗粒状腺点。蒴果球形,密被鲜红色粉状茸毛。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丛林中。分布于四川、贵州、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果实秋季采,收取腺毛及毛茸晒干。
性味:根味微苦,微涩,性凉。
功效与作用:有清热利湿的功能。果毛(腺体粉),有毒。有驱虫的功能。
主治用法:根用于急慢性痢疾,咽喉肿痛。腺体粉末用于驱绦虫,蛲虫,蛔虫。用量根15~30g。腺体粉末成人~9g,小儿1.5g。
应用:1、绦虫:腺体粉末4.5g,咖啡碱2.1g,石榴皮碱0.9g,蓖麻油4.5g,混合装入胶囊,每服1~2g。
2、疮疡溃烂久不收口:叶煎水外洗或用叶研粉撒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