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蚂蟥干,蜞乸干。
【来源】为水蛭科蚂蟥属动物宽体蚂蟥、柳叶蚂蟥或医蛭属动物日本医蛭的干燥体。在药材市场上,前一种称“蚂蟥水蛭”,第二种称“柳叶蚂蟥”,后一种称“水蛭”。
【原动物】
1、宽体蚂蟥:又名蚂蟥、宽体金钱蛭。体长6~13厘米,最长的可达25厘米;体宽1.3~2.2厘米,最宽的达4厘米。体略皇纺锤形,背面凸,腹面平,体前端尖细,有眼10个,后端钝圆。背面通常暗绿色,有5条细密的黄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纹,其中以中间1条纵纹较粗长;纵纹前端起自眼间区,色泽较淡。体的两个正侧面是1条淡色的纵带。腹面淡黄色,两侧各有1条较粗而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纵纹;在两条纵纹之间约有7条断续的纵纹,其中以腹面中间两条较为明显。全体有107环,每5环构成一个体节,各环之宽度相似。雌雄同体,生殖孔开口于第13,14两体节的腹面中央,雄的在前,雌的在后。肛门在最末两环的背面。后吸盘圆大,吸附力强;前吸盘不显著,颚齿不发达。
生活于水田和溪流中,冬季蛰伏土中,春暖时开始活动,对气候变化敏感。吸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小昆虫、软体动物和泥面的腐殖质。耐饥力特别强。6~9月为产卵期。分布于广东省各地及广西、湖南、湖北、河北、江西、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区。
2、柳叶蚂蟥:又名长条水蛭、茶色蛭、牛鳖。体长2.5~2.8厘米,最宽处为5~6毫米。体呈柳叶形,扁平,背微凸,棕绿色,有5条细密的绿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腹面浅黄色,甚平坦,散布着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均开口于环与环之间。眼10个,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消化道末端两侧各有一个盲囊,肛开口于背面末端。
生活于溪流近岸处,不喜强光,有时吸附在水草的基部或阴影下的流水中和泥面上。能作波浪式游泳和尺蠖式移行。以水中浮游动物和腐殖质为食料,一般不吸食动物血液。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及福建、江苏、安徽、湖北、河北等省。
3、日本医蛭:又名医用蛭、水蛭。医疗上常用以吸食病人瘀血。体狭长稍扁,略呈圆柱形,长2~2.5厘米,宽约2~3毫米。背面墨绿色,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纹。身体各节均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全体有103环,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各开口于环与环之间。前吸盘较易见,后吸盘更显著,吸附力亦强。颚3片,半圆形,颗齿发达,肛门在其背侧。
生活于水田、沟渠、污水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活动非常敏捷,能波浪式游泳和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很活跃,6~10月为其产卵期,到冬季蛰伏于近岸湿泥中,不食不动。再生力很强,将其体切断饲养,能由断部再生成新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材】
产地:广东省各地有产。
采收加工:夏、秋季捕捞。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
性状:(1)蚂蟥水蛭:全体扁平条状,或弯曲扭转,长5~10厘米,宽0.5~2厘米,可见多数环节纹。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微隆起,呈黑色斑点,排成多条纵纹。腹面平坦,两侧及腹面为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均有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折断面呈胶质状。微有光泽,具腥臭气。
(2)柳叶蚂蟥:全体狭长而扁,是加工时多拉长的,长5~12厘米,宽1~5毫米。两端稍细,均有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体节明显或不明显。体表面凹凸不平,背腹两面均呈黑棕色,两端常见有加工时穿插晒晾的小孔。质脆,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泥土气及腥味。
(3)水蛭:全体呈扁长圆柱形,多弯曲扭转,长2~5厘米,宽2~3毫米。腹面稍高。全体黑棕色,由多数环节构成。质脆,折断面不平坦,无术泽。气微腥。
质量要求:均以虫体完整、条大色黑、身扁者为佳。
包装贮藏:用布袋或麻袋装载,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防霉。
【成分】水蛭主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名水蛭素,系由碳、氢、氮、硫组成,呈酸性反应,但在干燥时水蛭素已被破坏。此外,尚含肝素、抗血栓素等。
【药理】
抗凝血作用: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20毫克水蛭素可阻止100克人血之凝固。
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水蛭所分泌的一种组织胺样物质,可扩张毛细血管而增加出血。
【炮制】
甘草制水蛭:拣除杂质,按水蛭重量用30%甘草煎成汤,乘温浸泡半小时,取出,切段,晒干。经甘草水制后可减除腥昧,降低毒性。
炒水蛭:按净水蛭重量用2~3倍的滑石粉置锅中炒至大热、滑石粉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水蛭,不断翻动,炒至微鼓起、呈黄棕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炒制后呈淡黄色或黄棕色,微鼓起,质脆,有焦腥气。经炒制可使质地脆酥,易于粉碎,并降低毒性。
【医疗用途】
性味:咸、苦,平;有毒。
归经:归肝经。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破血逐瘀。用于血瘀停滞所致的经闭,癓瘕积聚,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用法与用量:3~6克,水煎服;或焙干研末吞服,每次0.3~0.5克;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体弱血虚、妇女月经期、孕妇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