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石蟾蜍。
学名:Stephania tetrndra S.Moore.
别名:粉防己、蟾蜍薯、吊葫芦、汉防己、倒地拱、山乌龟。
形态:石蟾蜍为多年生缠绕藤本;块根圆柱形或块状,外皮淡红棕色;茎圆柱形,具细条纹,常带红色。叶盾状着生,宽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掌状脉5条;两面均有贴生柔毛,叶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头状聚伞花序,花瓣4,肉质,三角形,雄蕊4;雌花子房上位,花柱3。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于中、低海拔山坡、灌丛、林缘。
主要成分:石蟾蜍含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二甲基粉防己碱、小檗胺等。
石蟾蜍的毒性:块根有毒。药用过量中毒,症状有呕吐、震颤、四肢麻痹、惊厥、呼吸抑制致死。
石蟾蜍的功效与作用:块根药用,有清热解毒、散淤止痛、祛风、利尿之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湿疹疮毒、高血压症等。